课程详情
围绕宋朝的争议历来不断,钱穆先生说它“积贫积弱”,陈寅恪先生说华夏文化“造极于赵宋”,请问哪个错了?其实如果你了解宋代的历史,就会知道哪个都没有错,都是宋朝的一面。以钱穆先生为救民族危亡而兴历史教育的角度而言,宋朝自然是难抵外侮的反面教材。而陈先生说的文化“造极”,从思想、文学、绘画等方面也确是事实。
历史的内涵博大而复杂,我们的视角只能被我们的立足点所限制。不同的时代关切,不同人的诉求,会从中选取不同的片面,会形成不同的叙事,给出不同的启发。这恰恰是历史宝藏丰富的妙处,而不是所谓“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之类,容易让人误解的说法。
《梦华录》剧照
前几年,几位专家弄了个《我们为什么爱大宋》的系列讲座,还只是文艺青年爱宋朝的范畴。这几年不断有宋朝主题的电视剧,《知否知否》、《清平乐》、《大宋宫词》。年初有横扫网络的歌舞《只此青绿》,再到现在炙手可热的《梦华录》。一次又一次的把宋朝的风雅审美推到人们眼前,于是很多人开始质疑钱穆先生的“积贫积弱”,士大夫风流和精致生活美学才是真正的大宋style。这不正是我们这个追逐物质,又爱贴文化标签的时代,需要的宋朝叙事吗?
我爱逛博物馆,欣赏那些不属于这个时空美好物件。看多了会清醒,知道我看到的仅仅是那个时代留下的一个小碎片。记得“幸会长安”的游学里,在汉阳陵我和一位学员交流。她说终于见到女性了,而之前在周和秦的遗址看不见。她说的对,但任哪个时代也不会没有女性,只是看不见。博物馆里其实也都是偏见,而这偏见是偏向上层社会的。就像你在陕历博感叹大唐的华美,却看不见长安百姓的生活。他们,和我们一样,是大时代里的普通人,曾经有血有肉地活了平凡而不易的一生,却消失在了历史里。所以,相比于李白的极致自我抒发,我更爱写“三吏三别”的杜甫,写《卖炭翁》的白居易。在他们的笔下大唐普通百姓有了面目和情感,让我觉得一千多年也断不了感同身受。
晾衣服、倒水,《清明上河图》里的生活场景
回到宋朝,它风雅吗?当然。但不是人人点茶,家家用汝窑,个个是苏东坡、李清照。更真实,更生动的是寻常人家的柴米油盐,那是我更好奇的。唐代长安和洛阳的生活我们只能零散拼凑了,但是宋朝的汴京城是幸运的。有一卷《清明上河图》和一本《东京梦华录》,都出自当时人的笔墨,把900年前一座城市的生民百态,繁华市井无比幸运的保存至今。
电视剧《梦华录》我看了几集,喜欢。我承认是神仙姐姐的无脑颜粉,但我还多一个乐趣,能从台词和布景里看出哪些出自《东京梦华录》和《清明上河图》。编剧让我钦佩,这故事原型出自元代关汉卿,能改的这么适合当代人胃口,就足以让文化行业的同行学习。剧中很多地方都能看出他对《东京梦华录》的熟悉。但是布景和道具就差多了,明显没有好好学习《清明上河图》。服装、建筑、陈设、用具错的太多。满屏的日式建筑我就忍了,毕竟取景地就是这么盖的。但是汴梁城可是靠运河上的漕船支撑,剧里那么难看的船是什么鬼?张择端笔下的船画的都堪比图纸了,不能抄作业么?
剧中的船与《清明上河图》上汴河客船
《东京梦华录》是曾在东京汴梁生活过20多年的孟元老,晚年回忆旧时繁华所做。写地细致、生动而富有感情。只是读过人不多,我们总是误以为古书很难读,其实错过了很多。
幽兰居士版《东京梦华录》
说到《清明上河图》,那是中国古画里知名度第一。可如此的知名度,并不意味着我们真的仔细看过,更别说看懂汴梁的市井,看透画面背后的深意。其实就连最基本的信息,也都充满着疑问。
《清明上河图》里最有名的虹桥,名字其实错了
《清明上河图》,作者北宋张择端。有问题吗?全是问题!
“清明”指的是什么?有人说是“清明”这个节气。你看卷首的树梢刚刚吐绿,正是早春清明。那为什么图中很多人穿夏装?为什么有人摆摊卖甘蔗?为什么《东京梦华录》记载的清明习俗几乎看不到?
作者是张择端?画上没有他的落款。张择端又是谁?对于他的唯一描述,是图后金代张著的跋。其他古籍没有对这个人的任何记载。有这个人吗?他是什么身份?他为什么画这幅画?我们都不知道。
什么时候画的?也有不同的说法,早到五代,晚到南宋,都有专家主张。
开篇就是两场事故,你能看出来吗?
围绕《清明上河图》有着许多争论。有人说这幅画是歌颂北宋的清明治世,有人说是反映盛世危机的讽谏。同样一幅画,何以有如此两极的判断?这本身不是很有趣吗?
阡陌小集010
《清明上河图》里的北宋梦华
《清明上河图》里的北宋梦华
左手《清明上河图》,右手《东京梦华录》,双倍快乐的北宋汴京全景游你要不要来?这周日晚上的小集,咱们安排起来。主要是三个内容:
实操欣赏长卷画
我们准备了复刻版的《清明上河图》,全长13米,包括图画和后面的跋。长卷是中国画特有的形式,随着长卷展开,犹如画中游。我们拿《清明上河图》练手,学习如何欣赏长卷。
随着《清明上河图》的打开,我们拾取《东京梦华录》相应的片段,图文并茂的还原汴梁城的市井繁华。也试着找找图所绘是汴梁城的哪里?
《清明上河图》里有太多耐人寻味。为什么开篇就是两场事故?为什么虹桥下险象环生?为什么城门巍峨却城墙颓败?为什么跋文中有满是反思和质疑?怎样的时代造就了这片繁华?它是盛世的赞歌还是无言的警钟?
讲者
课程目录(6)
-
东京梦年00:为什么讲? 视频
-
东京梦华01:郊外的事故 视频
-
东京梦华02:繁忙的大运河 视频
-
东京梦华03:哪座桥?哪座门? 视频
-
东京梦华04:梦华的底色 视频
-
东京梦华05:后人评说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