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课程|| 杨杰的育儿拼图 第1辑
大家好,我是课程主讲人杨杰。
我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拥有10年的家庭教育咨询经验,著有《我身边的家庭教育故事》、《让孩子心悦诚服》。
选择这样一份工作,源于童年的特别经历:我曾经是个“孩子王”,常年带着一群孩子玩耍。在漫长的玩耍中,因为要处理各种状况,我积累了非常丰富的教育经验。从十几岁开始,我就是家族里公认的最会带孩子的人。
从那时候起,我就看到了自己的人生梦想:帮助父母读懂孩子的心。
与众不同的育儿课
通常,育儿课程会有某个具体的主题,比如关于习惯、焦虑、磨蹭、阅读、内在动力,等等。
而我们的课程,统称为“育儿拼图”,并且注明是“第1辑”,显然是一副未完待续的样子。
为什么有这么奇怪的名字?这些内容来自哪里呢?
它们来自我的家庭教育咨询,是的,过去10年,我一直专注于做一对一的咨询,积累的资料超过2000万字。
坚持做教育咨询,源于一个朴素的观念:育儿的道理,读过几本书都能讲得头头是道,真正困难的,是怎么落实到生活的一言一行。我的任务,就是陪伴家长从“知道”,抵达“做到”。
过去的10年,我陪伴几百位家长,从水深火热的家庭教育困境中走出来。这份工作的挑战在于,今天给出的建议是否有效,明天一早就见分晓,来不得半点敷衍。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教育咨询,通常都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每天拎出几个点来,看上去很散乱,其实很像拼图,慢慢地,就拼出一幅完整的画面。平时跟家长讨论的都是怎么回应孩子,偏被动,更接近于“无为”,这样不容易伤到孩子。而系统的教育理论,看上去很美,但特别容易让家长升起进取心:我要给孩子养成好习惯,我要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我要……,这样做有个弊端:控制孩子而不自知。
咨询的时候,家长常常慨叹:天哪,原来教育还有这一层。因此,我们的课程,就讲咨询中的真实案例和细节,把这些最闪光的片段呈现出来,让朋友们明白,具体的教育问题,到底该怎么处理。
课程目录:
1也许,耍赖只是在呼唤亲密感
2给孩子的那些建议,是否在隔靴搔痒?
3父母的回应给了孩子力量
4你确定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孩子吗?
5把愤怒的能量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6不担心,就不会过度卷入
7不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
8读取对话中隐藏的信息
9感知此刻,而不是感知昨天
10关于“我不想写作业”的花样回复
11孩子的错,也不能放过
12孩子的感觉,父母的目标,哪个更重要?
13孩子的畏难情绪,勾起了父母的畏难情绪
14合理反抗是健康的行为
15教育需要凝神聚气
16紧张,锁住了孩子的学习活力
17进步时刻,警惕期望陷阱
18看见孩子丰沛的感觉
19去除情绪的干扰项
20一个简单的邀请,也能变成游戏
21与保护者相比,调停者的角色更有力量
22咱们不嘲笑别人
23自诩爱孩子,有时却带来更大的伤害
24幽默是最伟大的润滑剂
25你还记得那些开心的亲子时光吗?
课程目录(25)
-
25.你还记得那些开心的亲子时光吗? 音频
-
24.幽默是最伟大的润滑剂 音频
-
23.自诩爱孩子,有时候却带来更大的伤害 音频
-
22.咱们不嘲笑别人 音频
-
21.与保护者相比,调停者的角色更有力量 音频
-
20.一个简单的邀请,也能变成游戏 音频
-
19.去除情绪的干扰项 音频
-
18.看见孩子丰沛的感觉 音频
-
17.进步时刻,警惕期望陷阱 音频
-
16.紧张,锁住了孩子的学习活力 音频
-
15.教育需要凝神聚气 音频
-
14.合理反抗是健康的行为 音频
-
13.孩子的畏难情绪,勾起了父母的畏难情绪 音频
-
12.孩子的感觉,父母的目标,哪个更重要? 音频
-
11.孩子的错,也不能放过 音频
-
10.关于“我不想写作业”的花样回复 音频
-
9.感知此刻,而不是感知昨天 音频
-
8.读取对话中隐藏的信息 音频
-
7.不做孩子肚子里的蛔虫 音频
-
6.不担心,就不会过度卷入 音频
-
5.把愤怒的能量转化成解决问题的方法 音频
-
4.你确定我们看到的是同一个孩子吗? 音频
-
3.父母的回应给了孩子力量 音频
-
2.给孩子的那些建议,是否在隔靴搔痒? 音频
-
1.也许,耍赖只是在呼唤亲密感 音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