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详情
意思是说,佛陀在自己的生命旅程中,历经无休止的轮回转世,却无法寻找到自己的造屋者,即躯体的建筑师。在他的最后一世,在禅定、悲悯与自我内观过程中,他终于发现,建筑师就在自己心里,而非他处。
跨越丝路,从印度经中亚进入新疆地区,落地生根于中原土地的古代佛教造像艺术亦是如此,历经千余年风吹雨打和战火纷飞,我们虽已经无从知晓那些能工巧匠和艺术家们的名姓,但他们创造出的“美”,留在了我们的眼中,也触及到我们的心灵。
图 | 犍陀罗式佛头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然而,追本溯源,在佛教艺术于印度肇始之初,佛造像其实并不存在。当时的人们往往使用与佛陀相关的符号,如法轮、菩提树、佛足印、台座、窣堵波等,作为佛的象征。
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马其顿帝国国王亚历山大率军远征至印度,铁骑入境的同时,也给古印度带去了古希腊人精确、均衡、写实的雕刻技法,并将以人的形象塑造神的形象的造像观念传入古印度。于是,带有希腊化风格的佛像雕刻艺术开始在当时的犍陀罗国盛行,久而久之,形成了如今被称为佛造像艺术典范的犍陀罗式造像风格。
人类的第一尊佛像,很可能就诞生于公元前2世纪前后的犍陀罗。
图 | 犍陀罗式弥勒菩萨像
两汉之际,佛教东渐,经西域抵中原,落地生根,佛教艺术一直如影随形。历经两千年,在与华夏文化相互磨合、交融与再造后,中国佛教艺术逐渐发展成为包含中国文化艺术内涵,同时又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地域风格的艺术瑰宝。北魏的“秀骨清像”、唐代的“雍容华贵”、宋代的“典雅秀美”等风格迥异的佛教艺术品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同时也为世界范围内的佛教艺术宝库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无论是从横向的佛教发展史角度来看,还是纵向的中国佛教艺术史角度来看,中国佛教艺术所承载的都远远超越了宗教本身。不得不说,直到现在为止,很多人对中国佛教艺术方面的认识还是比较浅的,但其实在宗教之外,从一座石窟、一尊佛像、一幅壁画中,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艺术,也可以看到历史、文化、哲学、音乐、考古......
作为中华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中国佛教艺术是我们理解华夏文明不可缺失的一环,也是继而打通南亚、中亚与东亚三大地域佛教文化的基础。
主讲导师
课程目录(8)
-
第1讲 中国石窟寺概述 视频
-
第2讲 中西交流与丝路遗珍——新疆石窟 视频
-
第3讲 佛教东传的历史见证——河西陇东早期石窟 视频
-
第4讲 佛教中国化——云冈-龙门石窟 视频
-
第5讲 邺城周边石窟刻经与末法思想 视频
-
第6讲 佛教的本土化与世俗化——南方地区的石窟与造像 视频
-
第7讲 北朝佛教寺院的考古发现与收获 视频
-
第8讲 北朝佛教造像的考古发现与研究 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