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通好课 通通好课 小鹅通精品课程合作平台

那些年进过的“家委会”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的很多“作业”需要家长完成···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班里需要频繁的买书、买本子、买笔···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老师的小红花、奖状不够用了,需要买各种玩具、零食嘉奖学生···
不知什么时候班里卫生需要每学期请专业清洁工打扫一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小学生发新书需要安排专门家长去帮忙,有些班请不到就花班费请其他叔叔阿姨有偿帮忙···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每学期学校行运动会要每个班级表演一次,买各种服装、道具,请专业的化妆师为孩子精心打扮,就为了上台一次。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班里建了专属公众号,家长需要给孩子的每个活动要拍照,写文章、转发点赞····
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教师节学生自己做的贺卡、书信不够用,需要家委精心挑选礼物······
于是你会发现小小班级里,家长需要担任家委代表、负责记账的、策划活动的、负责网购的····
于是家委里有些人不愿意花钱,不愿意搞那些他们认为形式的事情,但是碍于老师们的面子还是沉默了。
于是每年最怕教师节的人变成了老师,一不小心收了什么贵重的礼物,班费花多了就进了教育局投诉名单。

“你要不要参加孩子班级的家委工作呀?”
“平时花些时间参加学校义工,孩子在班里也更有存在感”
“多参加班级里的事情,老师肯定会对这些家委的孩子更关心”

很多家长开始时对家委工作的理解是:“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丰富孩子在校生活”、“一份义工”,为了孩子贡献自己额外的时间为学校班里学生多做一些工作。只不过到最后“家委”不再是原来理解的简单的义工。很多当了家委的家长最后只是祈求自己做的事情不要引起其他家长的反感,以及内心深处安慰自己是为了孩子和老师。一届接一届的学生,一任接一任的家委在这里的教育漩涡里不断流转。

身为80后的我,印象中那时候家长只需要每学期参加一次家长会,偶尔考试成绩差时有老师上门家访。印象中那时学校学生自己在学校也能好好学习,每年春游、秋游、校运会等活动也能举办的有声有色,老师也没有为这些事情忙的焦头烂额,上学的事情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轻松。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80、90年代的教育方式不一定适用于当下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的教育需要现代化个性,需要不断尝试更多先进高效的教育方式。家庭、学校、老师三方的关系不能像之前单纯的安排学习任务。孩子教育的事情需要“减负”、“多元化”,社会各界需要站在自己位置去思考教育本质意义。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的能力,以前我们还在强调中国学生缺少动手能力,缺少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现在的家长直接从家里冲到学校,从孩子手里抢过那些他们为数不多的解决问题的机会。留给孩子的在校教育只有枯燥的知识教育。所谓的“家校共育”中的“育”,不是让我们像对待襁褓里的小婴儿一样捧在手心里呵护,原来学生自己能处理的小事变成家长的日常琐事,家长本应参与的对教育的思考、引导学生能力觉醒的事情却缺席了。

这里并没有怀疑“家委”存在的合理性,只是认为这些事情交给学生、老师自己来做,或许能有更深的意义和理解。每个家长都有自己对教育的理解,每个家庭的孩子也有他们自己的环境、自己的前途规划,家长愿意冲进班里做他们想为孩子做的事情,有些家长认为学校的义工很有意义,这些都是值得尊重的。但这些都是我们对个体行为的尊重,并不是要让他们所作的事情成为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育”,且需要深度思考这些行为是否应当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不必为没参加家委而惶惶不安,更不必为了参加了家委而觉得他人应该认可自己的工作,毕竟“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中的香气是自己才能闻到的。

诗人叶芝曾说:“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
孩子最缺的不是时间,而是希望有人引导他们学会怎样建造他们理想中的世界。

相关课程